发布时间:2025-08-29
(一)基本情况介绍
所 长:贺泓
党委书记:陈少华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
邮政编码:361021
电 话:0592-6190975
传 真:0592-6190977
电子信箱:hlv@iue.ac.cn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和国际科联“城市健康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落户单位。
2024年,城市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以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为目标,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推进科研重点工作取得进展。
城市所“十四五”期间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城市环境质量演变与健康效应、城市环境质量协同控制技术。为深入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年任务,城市所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明确了“自净城市”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成立“自净城市”先导项目工作组等6个工作专班,自主部署3项针对城市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催化自净技术攻关任务,改革科研组织模式。2024年,城市所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的“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先进环境装备与污染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科学技术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咨询评议,2025年1月获得科学技术部批复筹建。依托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项目组织实施,系统开展自净城市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综合示范研究。
2024年,城市所分析测试中心新增5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截止到2024年12月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共享网的82台,加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56台。全年仪器使用机时149955.06小时,仪器使用率为113.38%。为所外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报告172份。在2024年科技部《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获得良好。
(二)科研进展情况
1. 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24年底,城市所共有在职职工406人。其中科技人员348人、科技支撑人员2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
城市所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583人(其中博士生248人,硕士生33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2. 争取和承担科研任务
2024年,城市所共有在研项目717项(包括新增项目246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2项、B类(含海外优青)5项,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项目3项(新增2项),专项项目2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面上项目49项(新增10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新增1项),课题18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基地和人才专项1项;主持院国际伙伴计划3项(新增2项)。
3. 科研工作进展与获奖情况
2024年,城市所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针对金属载体催化剂的研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贵金属单原子在可还原氧化物载体上的锚定机制,有效增强Ag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对Ag单原子的锚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获202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技术发明奖)。二是基于环境胁迫下土壤解磷固碳的微观机制研究,建立了一种可直接识别和定量土壤中活性微生物的新方法,阐明了磷循环和碳循环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对解磷的促进机制;利用多组学技术和噬菌体移植,揭示了微塑料和重金属胁迫下病毒协助宿主参与固碳的微观机制,研究成果在PNAS、Nature Water等期刊发表并荣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是建立了人工智能需求-算法-算力-硬件关联的算力物质流新方法,系统揭示了AI电子废物的资源环境挑战,提出了循环管控方案。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并荣获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被华盛顿邮报、科技日报等120余家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行列,其中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千分之一行列。
2024年,发表论文1139篇,1039篇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第一单位228篇),100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第一单位20篇)。在Nature及子刊、PNAS等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10篇;6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4年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其中“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与扩散机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城市所为第一单位);“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技术发明奖,城市所为第二单位);“稀土分元素全产业链物质流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24年度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城市所为第一单位)。此外,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24年申请专利116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00件,国外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全年新授权专利74件,其中新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2件,国外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新登记软件著作权23件。
4. 科技促进发展情况
2024年,城市所聚焦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多维度科技合作。与多部门及龙头企业携手,在协同创新、产业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签订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成功举办第五届海峡城市环境论坛,邀请院士及两岸近百位专家,分享先进环保技术,举办百家企业展览会,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与产业融合。在成果转化上成效显著,反哺科研经费5164万元。搭建科技供给对接与政产学研转化平台,依托STS计划推动11项科技成果在闽厦落地。联合成立中科(厦门)技术转移中心,加速中科院科技成果在厦转化。同时,城市所发起城市环境产业联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孵化基地”,已有8家在孵企业。参股企业厦门中科育成公司打造3个产业基地,入驻企业120家,2024年培育近80家科技企业,5家上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
5. 国际合作及其成效
2024年,城市所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年95名科研人员出访,近百名海外科学家来访。依托“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计划”、“CAS-ANSO 访问学者计划”,引进14名外专到研究所工作,促进科研队伍国际化,发挥国际人才的纽带作用,加深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实现全面、深度合作。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环境健康专题联盟第二期建设工作,输出环境治理技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举办了5场国际会议,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研讨会、“东盟国家生物质高值转化及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质资源低碳转化技术与实际应用培训班、“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国际研讨会、“可持续食物系统与星球健康”国际研讨会。承建的为期十年的全球科学计划“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项目圆满完成既定任务,与国际科学理事会续约开启新十年工作。牵头成立厦门市国际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围绕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城市环境装备、数字化监测和“城市生物技术”等领域现实目标问题开展科企联合攻关研究与应用。
6. 主要挂靠的学会、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出版物等
由城市所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Soil Ecology Letters》期刊,2018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2021年3月被Scopus数据库收录;2021年5月被ESCI数据库收录;2022年4月被CSCD核心库收录;2023年获首个影响因子JCR2022为4.0;2024年影响因子上升到4.5,位于Soil Science学科类一区,Ecology学科类一区。
撰稿:魏振宝 吕宏 审稿:方荣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