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4来源:郑煜铭研究组
1月22日,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郑煜铭研究组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锐平教授来所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围绕“环境功能材料创新与产业发展”主题,刘老师首先分享对“研究、发明和创新”三个词的解读,随后深入浅出地就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说明,同时介绍了技术研发的正向(科学想法→尝试→优化→成型→应用)和逆向(难题→思索→科学认知→攻克→应用)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并就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涉及的基础科学认识、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示范和产品化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报告,以“发达城市正积极推进优质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概念厂与污水资源化能源化”等实例向师生展示为何产业需求。随后,刘老师以“饮用水除砷除氟的关键技术研发”为例,讲述如何通过逆向技术创新,突破重要工程难题,以“热致相分离制膜工艺底层创新”和“新水岛®价值创造”为例讲述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就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模式如何推动颠覆性创新进行了全面解读。最后,刘老师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背景、组织框架、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以“绿色生物制造”和“生物安全可降解聚酯类膜”项目,就创新中心在项目申报流程、评价和管理运行方式方面进行了细致说明。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类人才成长路径选择、水深度净化场景需求、技术研发体会等方面与刘老师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场交流氛围活跃热烈。
刘锐平,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中心副主任,给水排水教研所所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资源所所长、能源低碳创新中心(筹)主任。研究兴趣为水污染控制、废物资源能源转化、环境-能源耦合等,成果应用于80余个重要工程,开创多项工程先例,工程技术成果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世界领先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等。主持科技部“863”重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课题、清华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等;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优青、万人计划、杰青等人才项目资助,入选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先后任国际水协会(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副主席、主席(2012-2018),中国环境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3)以及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Engineering等期刊副主编或青年学术编委。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际水协全球创新项目奖等。
(文:郑煜铭研究组;图:郑煜铭研究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