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1来源:陈进生研究组
氯自由基(Cl·)作为大气中高活性氧化剂,在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传统认知认为,硝酰氯(ClNO2)光解是沿海及内陆地区Cl·的主要来源,其贡献主要集中在清晨时段。然而,最新观测证据表明,氯气(Cl2)光解已成为日间Cl·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午后时段表现出显著贡献。尽管关于Cl2来源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生成与消耗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仍不明确,这一认知缺口严重制约了我们对其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
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超级站的强化观测数据,整合机器学习算法与箱式模型方法,系统解析了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大气Cl2的生成机制及其对大气氧化能力的调控作用。观测数据显示,研究点位Cl2浓度呈现显著的昼夜双峰特征,表明存在不同的驱动机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多源观测数据的特征重要性分析,揭示了Cl2生成的昼夜机制的差异:日间峰值主要受气溶胶硝酸盐(尤其是硝酸铵)光解与铁光化学过程的共同驱动;夜间峰值则与N2O5和含氯气溶胶的非均相反应密切相关。光化学模拟表明,正午时段Cl2光解产生的氯自由基(Cl·)对大气氧化过程具有关键影响。Cl·引发的烷烃氧化速率显著超过羟基自由基(OH·)对烷烃的氧化速率,导致过氧自由基(RO2·)浓度上升44%,并促使O3净生成速率增加42%。本研究为探究对流层大气中Cl2的生成和损失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强调了其在沿海光化学污染中的重要性。
研究成果以Driving factors and photochemical impacts of Cl2 in coastal atmosphere of Southeast China为题,发表于Nature出版社旗下的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陈高杰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陈进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A2057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700304)等项目支持。
图1 Cl2的生成机制。(a)夜间Cl2和ClNO2之间的关系;日间Cl2浓度与硝酸盐光解的近似值(NO3−×JNO2×S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点的颜色分别表示NO3−(b)和NH4+(c)的浓度;(d)日间Cl2浓度与气溶胶铁光化学近似值(Fe×JNO2×Sa)之间的相关性,点的颜色表示Fe的浓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