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学术活动
    • 科研动态
    • 最新论文
    • 媒体扫描
  • 学术出版物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部门单元
  • 专题报道
  • 网站地图
  • 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任领导
      更多 +
      • 贺泓
      • 陈少华
      • 方荣良
      • 郑煜铭
      • 林卫东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所长致辞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近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十四五”时期,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新征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任务,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与担当,对标对表“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 ...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谅解备忘录

        05-30
      国际会议
      更多 +
      • 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 Stephen Chapman教授到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做学术报告

        09-11
      合作项目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态与水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11-01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更多 +
      •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领导到访城市环境研究所03-31
      •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徐成主任一行访问城市环境所02-26
      • 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02-26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质资源低碳转化技术与实际应用”培训班12-17
      • 东盟国家生物质高值转化及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12-17
      合作伙伴
      更多 +
      政府部门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更多 +
      投资公司目录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更多 +
        根据研究所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所人员规模将达到760人,其中创新岗位人员200人,项目聘用人员2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研究所发展规划,招贤纳士。为加快创新能力的建设,迅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类人才约650人,其中职工250人,在读研究生35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客座人员等约50人。职工中高级职称者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
      院士风采
      更多 +
      • 贺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招聘
      更多 +
      • 博士后招聘:新污染物社会代谢与多介质迁移归趋模拟研究05-1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组招聘启事05-1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土壤环境与生物污染研究组(宁波站)招聘科研助理启事04-30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研究生教育
    • 介绍
      更多 +
        教育处是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研究所学位委员会的秘书机构。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福建省等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根据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所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闻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会议">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会议04-30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第十三届碧溪论坛04-23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马工程”社会实践项目活动04-15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联培生教育管理研讨会04-15
      • 城市环境所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讲座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届夏季联培毕业生工作培训会03-17
      通知公告
      更多 +
      • 2025年城市环境研究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04-19
      • 2025年“城市环境与健康”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第一轮)04-21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介绍03-24
      • 2025年拟录取推免生学习情况复查和政审通知03-13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简章03-08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介绍02-27
      • 导师介绍
      • 就业信息
      • 招生信息
      • 下载中心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更多 +
      • 走进研究所,职工子女参观暨科普研学之旅

        2023-08-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05-13

      科普视频
      更多 +
      • 绿野仙踪.IUE植物导览地图展示视频

        2016-12-14

      • 火星照片是灰尘还是UFO

        2012-11-14

      • 科普场馆
      • 科普文章
      • 科普纵览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技术成果
      更多 +
      • PM2.5防护口罩05-24
      • 一种雨水花园监测系统07-03
      • 废弃LCD提取铟成套技术与装备06-19
      • 高性能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材料06-19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所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05-06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大会04-08
      • 城市所召开青年理论学习示范小组学习会04-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启动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专题座谈会03-26
      政策法规
      更多 +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09-09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章09-09
      • 中科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07-19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动态
  • 科研动态
    证据整合识别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卡点”

    发布时间:2024-02-09来源:徐耀阳研究组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者提出的智慧增长和保护目标。这一双重目标旨在从全局视角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跨部门的协同规划,以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相互关联的多重挑战。近年来,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概念体系的提出和实践案例的兴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随之进一步成为该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迭代升级的关键环节。对此,整合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证据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卡点”,对完善NBS理论体系和支撑NBS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证据整合(Evidence Synthesis)一方面对所有汇总信息进行分级梳理以提供全面视图、形成科学共识和支持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对所有梳理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以发现证据缺失、寻找研究空白和识别领域“卡点”。当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聚焦于基本范式转型下的功能提升和耦合,但缺乏对其规划研究案例进行多级梳理和分类统计。于是,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合英国利兹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所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汇总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案例分级梳理路径,通过分类统计识别了规划中的“卡点”,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转型研究框架。梳理路径、规划“卡点”和研究框架以A lack of focus on data sharing, stakeholders,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current global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从分级梳理的目标功能看,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增强气候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升人类健康福祉(图1)。由于绿色基础设施单功能规划无法满足受损生态空间的综合治理需求,其多功能规划逐渐成为科学共识。多类型组合而成的绿色基础设施较为普遍,其次是水设施和林地。水设施主要用于雨洪管理,绿道和公园主要用于热岛效应减缓。通过政策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在林地规划中较为常见,而在绿色建筑、绿道、公园和水设施等规划中较为少见。绿色建筑、林地及其组合而成的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提供调节服务,而绿道、公园和水设施主要提供文化服务和供给服务。 

      功能关联的案例特征分类统计发现,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存在数据共享不足、利益攸关方参与度低、经济效益不佳等“卡点”(图2)。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中,有65%的案例进行了数据共享,但高水平的数据共享案例仅占29%。有高达60%的案例中缺乏利益攸关方参与,且63%的案例未能使得利益攸关方获得经济效益或缺乏经济效益评估。相比之下,受公共资助(39%)和机构资助(18%)的研究数据共享程度较高。有10%的研究资助来源多样,且研究的利益攸关方参与度较高。未受资助(28%)或仅受私人资助(5%)的案例数据共享度、利益攸关方参与度和经济效益实现度均不高。 

      鉴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卡点”,其面向多功能的规划转型应包括但不限于从三个方面着力(图3)。一是,通过数据高效共享和利益攸关方协同设计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促进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二是,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综合评估和商业模式因地优化,支撑规划政策指导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协同实施,促进其功能提升和耦合。三是,鼓励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资本进行多方合作,建立相应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合作网络,促进科学理论与案例实践的交互式创新。 

    论文链接 

    图1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研究知识流

    图2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案例特征(a: 总体特征,b、c、d、e: 不同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f: 研究资助特征)

    图3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转型的研究框架(HM–热缓解, SM–雨洪管理, SC–碳封存, HP–飓风抵御, PD–政策制定, SR–科学研究, HC–栖息地建设, PS–供给服务, RS–调节服务, CS–文化服务, DM–构建模型/ 框架, PI–公众参与, SU–调查)

      相关资料 

      1.Ruan T, Jouni P, Chan FKS, Xu Y, Baldacchini C, Calfapietra C. 2024. A lack of focus on data sharing, stakeholders,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current global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51: 119849. 

      2.Ruan T, Xu Y, Jones L, Boeing W, Calfapietra C. 2023. Green infrastructure sustains the food-energy-water-habitat nexus.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98: 104845. 

      3.Nakagawa S, Dunn AG, Lagisz M, et al. A new ecosystem for evidence synthesis. 2020.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4(4): 498-501. 

      4.Sutherland WJ, Wordley CFR. 2018. A fresh approach to evidence synthesis. Nature, 558: 364-366. 

      5.Benedict M, MacMahon E. 2006. Green infrastructure: 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 Island Press. 

      6.Alexander SM, Jones K, Bennett NJ, Budden A, Cox M, Crosas M, et al. 2019. Qualitative data sharing and synthesis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Nature Sustainability. 3, 81-88. 

      7.Spake, R, O’dea, RE, Nakagawa, S, Doncaster, CP, Ryo, M, Callaghan, CT, Bullock, JM. 2022. Improving quantitative synthesis to achieve generality in ecology.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6, 1818-1828. 

      8.Seddon, N. 2022.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mitigating and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76, 1410-1416. 

      9.Goodwin, S, Olazabal, M, Castro, AJ, Pascual, U. 2023. Global mapping of urban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Nature Sustainability, 6, 458-469. 

      10.Pan, H, Page, J, Shi, R, Cong, C, Cai, Z, Barthel, S, et al. 2023. Contribution of prioritized urban nature-based solutions alloca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Nature Climate Change, 13, 862-870. 


    附件下载:

    上一篇:城市环境研究所在蚂蚁肠道代谢物对宿主生长过程中肠道抗生素抗性组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下一篇: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幼儿园室外降尘的抗性组和病原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版权所有 © 20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闽ICP备09043739号-1
    地址:中国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邮编:361021Email:Webmaster@iu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