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广泛存在微生物的“信使包裹”——胞外囊泡
发布时间:2022-12-10来源:黄乾生研究组
微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互作作用形成群体,协同发挥功能。真实环境中,微生物细胞之间如何“对话”呢?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逐渐成为细胞众多“外交信使”中的黑马,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EVs是生物体分泌到胞外的纳米尺寸的膜泡。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赋予了EVs快递行使功能的天赋,它像日常生活中的快递包裹一样能稳定、特异、高效地携带、保护和传递货物。这些货物包括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然而,在真实环境介质中这些“信使”EVs存在状况如何呢?针对这一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分别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1c08654)和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会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OI: 10.1002/jev2.12292)上发表了论文,揭开了环境胞外囊泡的冰山一角。
团队首先综合采用切向流过滤技术、密度梯度离心、透射电镜和纳米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环境样本中EVs分离、鉴定和表征平台。在这一自主创新平台上,他们进而以典型微生物生境,包括人类粪便、废水、城市土壤和室内灰尘为对象,系统性地揭示了EVs在环境中广泛存在。这些EVs具有典型的膜囊泡结构,平均粒径约为70 nm,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EVs数量巨大,每克室内灰尘中数量甚至高达1011个颗粒,比全球人口总和还多一个数量级。EVs丰度与其来源样品中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图1 环境介质中的胞外囊泡
该团队进而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追踪环境样品EVs的“发货人”,发现EVs主要来自于细菌,部分来自于真核生物和古菌。部分微生物虽然在样品中的相对丰度低,却可以产生远高于其自身相对丰度的EVs,从而可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室内灰尘中相对高丰度的假单胞菌属EVs尤其值得关注。
图2. 水、土、灰尘、人类粪便介质中广泛存在微生物源细胞外囊泡
环境样品EVs包裹中携带了来自各种微生物的DNA。糖苷水解酶家族GH25基因在EVs中显著富集,研究已经发现该家族可在微生物群体之间移动,作为“公共资源”,赋予更多微生物利用糖源的能力。DNA货物中还包括定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细菌耐药基因(ARGs)等功能基因,可能是环境耐药基因传播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过去很少被认知。
图3. 室内灰尘中的细胞外囊泡携带耐药基因
上述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了“外交信使”EVs在真实环境的强大覆盖范围及其包裹中的多种功能基因“外交物资”。然而这仅是EVs包裹货物的一小部分,更多货物及其在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中值得深入探索,从而才能更好的揭示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宿主之间的复杂互作网络。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中科院网信办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的项目资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