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全球铝贸易的经济、资源、环境多维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1-06-07来源:陈伟强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重庆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美国东北大学等多个团队在铝国际贸易的经济、资源、能源和碳排放多维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Multidimensional Analyses Reveal Unequal Resourc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Gains and Losses among the Global Aluminum Trade Leaders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贸易不平衡是国家间经济与外交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常声称在经济、资源或环境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遭受了贸易不平衡,并据此采取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措施。例如,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局面,美国从2018年开始加征来自中国的钢铝产品关税,并在随后挑起了对华全面贸易战。
事实上,国际贸易会导致产品及其隐含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如水、土地、能源)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图1)。一个特定产品从国家A销售到国家B时,国家B需要向国家A支付经济成本。但国家B获得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隐含于产品的劳动、资源、能源和排放等。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往往是不平衡的,且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因此,仅分析国际贸易的一个方面无法充分理解贸易不平衡背后的机制,也很难提出解决方案。
图1 国际贸易中产生的直接流(实物商品和货币价值)和间接流(能耗、排放等)
该研究以1991-2016年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铝国际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揭示和解释了各国铝贸易的经济、资源、能耗和碳排放四个维度的不平衡现象。研究发现四个国家均面临贸易不平衡。美国存在贸易赤字,但从贸易中获得了资源、能源和环境利益。中国以能源和环境为代价,获得了资源和经济利益。日本在四个维度均存在顺差,而澳大利亚则在四个维度均存在逆差。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不同含铝产品的价格、资源强度、隐含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存在巨大差异,铝土矿的资源强度最高,未锻轧铝、半成品和成品的能耗和碳强度最高,而成品的价格最高;(2)各国的贸易结构不同,美国进口除废铝外的全部含铝产品,因此获得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收益并遭受贸易赤字;中国和日本均进口原材料,出口半成品和成品,因此均从贸易中获得资源和经济利益;但中国主要进口铝土矿和氧化铝,将能源和排放强度最高的冶炼和电解环节留在国内,付出了能源和环境代价;而日本主要进口未锻轧铝,将冶炼和电解环节转移到了国外,获得了能源和环境收益;澳大利亚进口价格高的半成品和成品,出口资源强度和环境影响大的铝土矿和氧化铝,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存在多维度的贸易赤字。
图2 含铝产品异质性及四国在铝贸易中的角色
由于一些生产环节具有更高的资源环境成本,例如,铝土矿开采是高资源强度的,冶炼和电解均是高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保有上述生产过程的国家为获得相同的经济利益要付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选择通过将上述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方式削减其资源和环境代价,而中国则在一定时期内承接了发达国家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我国需要进一步通过向日本学习,不断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国家贸易中争取更加全方位的优势。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博士生王婉君与陈伟强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陈伟强研究员与清华大学石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961147003)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QYZDB-SSW-DQC012)的资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