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推动全球变暖的作用可能高于温室气体排放
发布时间:2010-03-11
根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最新消息,佐治亚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Brian Stone将在2009年12月最新一期《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文章,公布其关于全球变暖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Brian Stone教授指出,目前所公认的“温室气体效应”并非是全球变暖的真正机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其次才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实际上是土地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Brian Stone教授告诫政策制定者,应当重新审视当前气候变化政策及响应措施,将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其中,减缓并恢复森林流失才是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良策。
其研究表明,大范围的森林采伐使得降水减少、云的形成受阻,由此短波辐射增强,最终导致气温上升。自1950年以来,全美气候变暖近50%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通常表现为扩耕及城市化所致的森林砍伐)造成的,而非温室气体排放。大部分美国大城市,包括亚特兰大,气候变暖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2倍,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所致。
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效应不仅在区域尺度上比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直接而显著,而且在更大尺度上其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明显。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后期,在美国和中国,由土地利用所导致的变暖效应等同或超过温室气体排放。
不仅如此,土地利用使得城市的变暖程度要高于农村。基于全球历史气候网络数据,城市和农村气温变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957年至2006年美国50个大型城市):在任何时间点,城市气温都高于其临近农村1.2~1.8℃;任何时间段的城市与农村气温差平均值均高于农村气温变化值(这说明在城市土地利用所导致的变暖效应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在城市和农村所导致的变暖效应);10年平均变暖率方面,城市也显著高于农村,总体10年平均变暖幅度,城市高于农村0.08℃。根据最近20年的观测数据,城市的变暖趋势超过农村,并且其变暖幅度持续增加(最近20年其平均值已上升至0.2℃)。
Brian Stone教授在文章中强调,目前在全球变暖认识方面,类似“温室气体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等的提法显然不妥,改称“绿色流失效应”更为确切。他建议可以通过在城市区域种植大量树木以及保护并恢复城市外围地区的森林来减缓这种“绿色流失效应”。森林带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大气温度,同时也能够通过吸收温室气体达到额外降温的效果。此外,在城市中推广包括具有“绿色”屋顶和采用高环保性能建筑材料的绿色建筑,将更加有助于遏制变暖速率。
基于上述研究,Brian Stone教授认为,目前由《京都议定书》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所确立的仅仅关注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如果土地利用是城市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显然无法充分保护目前集中于城市的最大多数人的健康。
Brian Stone教授提醒政策制定者: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是重新确定全球变暖应对措施的关键时机,哥本哈根会议应当重新建立新的气候变化响应框架,谈判各方现在必须意识到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暖的关键诱因(土地利用是最重要的气候变化关联要素,这一认识还尚未被广泛接受),认真考虑扩大管理战略的范围问题,而不应将重点仅仅局限于温室气体减排。他建议会议提出 “将土地利用规划纳入气候变化减缓战略”的气候变化管理行动的全新框架。
基于对全球变暖机制的最新理解,Brian Stone教授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全新的气候变化减缓计划框架——基于土地利用的气候变化减缓计划框架。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层级划分确定职责明晰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措施组合。该新框架主要包括两个维度:
(1)政策维度:由低到高分为4个层次即地方政府层、州政府层、国家政府层及国际层;
(2)执行维度:根据重要性不同分为3个层次:基本措施、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举措是实施地表保护管理条例,辅助举措为落实地方政府设施减排目标;对于州政府而言,其基本措施为执行州气候计划标准和推行州排放限制计划;国家政策方面,基本措施是推行相应的国家计划(如“国家碳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National Cap and Trade Program))并以实行全国土地保护为辅助措施;国际层面,同时兼顾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措施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来源: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 May Not Be Enough to Slow Climate Change
http://www.gatech.edu/newsroom/release.html?nid=47354
Land Use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http://pubs.acs.org/doi/pdfplus/10.1021/es902150g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