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所在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10-31来源:崔胜辉研究组
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许多关键风险集中的区域,变化环境下如何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沿海城市因为社会经济的突出地位,以及受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特殊灾害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更加严峻而紧迫。城市空间规划作为重要的途径,正日益成为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对于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揭示城市土地利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风险方面的冲突或协同效应,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优空间规划方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崔胜辉团队以城市形态为切入点,融合多源数据,构建了耦合城市空间扩张、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气候风险(城市热岛效应、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的沿海洪水风险)的城市模型,以典型沿海城市厦门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相较于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和居民低碳意识,城市形态是影响居民交通出行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因素;城市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通连接度和公共交通可达性是影响居民交通出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空间形态指标;集聚式的城市空间形态更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2)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会降低城市适应气候风险的能力、增强热岛效应和沿海洪水的影响;绿色开放空间的比例及其景观指数特征、城市密度是影响气候风险的关键空间形态指标;分散式的城市空间形态更有利于适应气候风险。
(3)若城市空间规划只单方面考虑减缓或适应策略,将同时产生正面和负面效应,例如只考虑减缓策略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虽然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同时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沿海洪水的影响;而通过土地利用的空间优化布局可以平衡减缓与适应目标,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和降低沿海洪水影响的共赢,“多中心+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布局和设计”是一种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共赢效果存在时间窗口效应,即随着平衡减缓与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滞后,共赢效果会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尽早行动。
以上成果以“Identifying the trade-off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An empirical study in a coastal city”、“Assessing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urban form to climate stress: the case study on urban heat island”、“A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sess flood risks on a coastal city, induced by sea-level rise and storm tides”、“Investigating the comparative roles of multi-sourc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residents'transportat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发表于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3: 105162),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14: 044013),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6, 11: 014001),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 1336-1345)。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徐礼来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崔胜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
(文:徐礼来;图:徐礼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