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伟,王翠平】回忆赵老师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先生仙逝已经十天了,恍恍惚惚,直到很多工作需要我亲自面对,才认识到这是事实。斯人已逝,点滴回忆,以示缅怀。
与先生第一次单独交流是2009年夏天的偶遇,那年我刚考上博士,兴冲冲的来到研究所,在公寓楼一楼被先生逮了个正着,先生见我是陌生面孔,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如实回答,先生就喊我去他办公室细聊,并对以后博士阶段的培养指出了方向。这是我真正走上科研道路的开始。
以后就是学习、留在先生身边工作,并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种科研工作。中间有过坚持,也有想放弃,最终能坚持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是先生的心胸格局包容了我。
21年初,由于工作上不顺心,给先生发信息,牢骚、抱怨一股脑抛给了先生,先生就回了一句“明天你和你爱人一起来和我吃午饭”(注:我爱人也是先生学生)。第二天,我们如约见到了先生,先生从管理、人性、文化逐一分析,那是一个难忘的午餐,吃的很简单,就在研究所附近的“辣椒炒个肉”,席间,先生从古至今侃侃而谈。回来后,我才发现,我的那点任性、小心眼和先生真是无法比拟,先生就像大海一样包容了身边每一个人,包括每个人的缺点。
先生也是我文化探索路上的指明灯,由于先生学贯古今、融汇中西,所以和先生一起聊天真是一种知识盛宴,很享受。先生讲书法的某个字,有几种写法,每种写法的不同含义;先生讲古董鉴别,如何识别包浆,并指出我带去的藏品属于“一眼假”。在先生这些年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在这条路上孜孜不断求索。清晰记得,在20年课题组的中秋聚餐上,先生说了一句“豪伟,是真正喜欢文化”,当时听了这句话评价真的好开心。没多久,我们又一起游览了法门寺地宫,先生给我们讲起了“秘色瓷”、“佛骨舍利”,一起回忆了盛唐,一切历历在目,仿佛昨天一样。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付出了心血,但能在自己一生里称得上“先生”的人,只有一个人,或者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遇到过属于自己的“先生”。从09年来到先生身边,到21年先生离去,整整十二年,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小轮回,或者这是上天对我的恩赐,让我遇到了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先生,是缘分,恨太短!
学生:王豪伟
王翠平
赵所、朱院士和我的父母
赵所与我夫妻二人
© 1996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联系我们 地址: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 邮编: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