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柱 1958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筹建工作组组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兼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科学时报》:请介绍一下你接受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建小组负责人工作的过程。对于这一工作调整你有何感想?
赵景柱:今年3月,中科院党组安排我作为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建工作组组长,开展筹建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具体落实工作。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当时我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对于这一工作调整,我觉得新建研究所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当然对于我个人而言更是一项新的挑战。7月院党组决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现在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按照院党组的要求,迅速启动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为研究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路甬祥院长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提出需求最紧迫的需求,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有关可持续发展领域;随着我国的发展,不仅西部环境脆弱带需要保护,海岸带、城市密集区也面临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新的威胁。作为科研“国家队”,中科院必须及时在这一领域部署建立新研究所。
《科学时报》:请问现在研究所的基础建设、人才招聘等各方面工作进展如何?与当初院、地双方设定的进程是否一致?
赵景柱: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审会已于今年9月3日顺利召开,确定了研究所的设计方案,目前这一方案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中,争取今年11月中旬开工。一些科研骨干已经到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开始,面向全国正式发布了2007年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目前,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基本上按照院、市双方设定的时间进行。
《科学时报》:此次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新研究院所,均选择在原有布局较为薄弱的地区,你认为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什么?
赵景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原来主要布局在北京和上海地区,此次与地方共建研究所,是根据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要,有选择的与沿海城市共建一批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安排和部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结合,也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表现,是目前的任务和面临形势的需要,未来将会更加证明这一具有超前性的正确历史决策。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都是中科院序列的研究所,建设方式上由地方和中科院共同出资筹建,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科学时报》:新所筹建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新所建立后应如何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赵景柱:筹建研究所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职工住房问题。目前住房已经社会化和市场化,市场的商品房价位对于职工而言难以承受,短期租房价位对于职工而言也难以接受,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职工的归属感。的确,每时每刻都感到压力的存在,每时每刻仿佛都在与时间赛跑。
中科院对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要求,是要建设成为城市生态与环境科技领域特色鲜明、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具备“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现代化研究所,成为让地方政府满意、让老百姓满意、让国内外科技界同行认可的研究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我个人认为,新所建立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主要应从文化、体制、机制、政策这四个重要方面保证研究所既定和未来目标的实现。
《科学时报》:中科院领导对知识创新三期新建一批研究所有全面、深刻的调研和规划,你如何用其指导工作?
赵景柱:路甬祥院长在有关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向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还进一步加快。珠三角、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科院要着重在人口健康、资源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布局一批新的研究机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产物。研究所实施“一所两站”的体制,即在厦门市建立研究所的同时,将分别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各建一个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站,在承担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工作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做出创新性贡献。我们将按照院党组的要求,用新时期的建院方针指导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希望通过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院党组交付的重任。
《科学时报》:此次新所建立对你个人事业发展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赵景柱:个人的事业融于研究所的事业。研究所近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园区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建章立制、项目争取等方面。